研究/新闻

中国珠宝七大传世手工艺,惊艳世界的美!

发布日期:2024-09-14 18:36
字体大小:A



409b0b333865dacd36b5424c9ce157c9.png

中国传统珠宝制作工艺是融合了几千年来世代手工艺匠人的智慧结晶,7000余年发展的玉雕工艺,始于商代的花丝工艺,盛行于明景泰的景泰蓝工艺……从祖先留传下来的古代珍品中,我们可以充分领略到这些丰富多样、博大精深的手工艺技法,绝对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以及中国珠宝巨匠聪明才智的最佳见证。


一、最宏伟的金银器艺术——烧蓝


c6b3fbc5dd01abb79b2b4e9fc9bfa1cd.png


也称为“银蓝”、“银珐琅”,这种工艺兴盛于清代。银蓝工艺主要应用在银饰件上,是金属制胎工艺与点蓝施色工艺相结合的一门艺术。


b464501512816856ab5f300741d9b53e.png


在我国北 方地区,花丝、烧蓝相结合的工艺已被用在制作各类首饰和立体银摆件中。在银器上涂敷一层五光十色的釉彩的烧蓝工艺,为古老的首饰注入了新的活力。


3d7bd8ed340e5db77611b89a64f716ce.png


当代从事烧蓝工艺的艺人们对传统的工艺制作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一件银饰品上,他们将掐丝、点瓷白、画珐琅、点银蓝等技法融会贯通,并制作出一批别具特色的艺术品。



1f0b1cc59a93820f500098d66481bc6b.png


烧蓝不仅比景泰蓝更加色彩丰富,而且工艺上也有很大不同,烧蓝工艺首先是在银质胎面上通过磨压、勾与抬、镂空和焊接掐制银花丝等 技术制成图案,而后在图案中点蓝、烧蓝,最后形成颜色艳丽的透明银蓝。


55ea960d20e640ca30f06133d258919d.png

6b55cda27e108387a6d5cb14261cb33c.png


你一定不知道,北海的九龙壁、天坛祈年殿等也是烧蓝的杰作,九龙壁中颜色不同的巨龙就是烧蓝工艺特 有艺术效果的完美呈现。


二、最复杂的综合艺术——景泰蓝

a51463b7ca828009917d19f35a2ed324.png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我国最为著名的传统工艺,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 “景泰蓝”。景 泰蓝的生产工艺是一门综合艺术,是美术、工艺、雕刻、镶嵌、冶金、玻璃熔炼等技术的结晶。


4f30dcb11796b2d51523c66c78188de9.png


它的制作工艺精细复杂,需要经过设计、制胎、掐 丝、点蓝、烧 蓝、磨活、镀金等10余道工序才能完成。景泰蓝是我国最传统的出口工艺品之一。



3f752e3128be6008a4d4e4d44390847a.png

林徽因设计夔龙纹对罐


旧时的景泰蓝艺术品是专供皇宫贵族享用,它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在昔日的皇 室圣地紫禁城、皇家园林颐和园里,我们还可以看到那时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景泰蓝艺术珍品。

d54b278268c5f468ecec61e34834356c.png

7c3e716690743bf807ead8fae23c7f98.png

62775b800b7fde0496e95fef35d24307.png

03ec10af3fd966361076d91c555d9131.png


现在景泰蓝艺术的发展经历了时代的变迁,有了巨大的发展,坚持着全手工制作的特点,而又融入现代时尚元素的设计,更为全世界人们所喜爱。


三、历史最悠长的雕刻工艺——玉雕


20dbc2bb3c876f909df863956a4d9917.png


中国玉雕工艺有长达7000余年持续发展的悠久历史。它发源于中国本土,成熟、昌盛于封建社会,产生过无数能工巧匠,成就了无数盛载美誉的玉雕精品。这些玉雕大作不仅为历代帝王、权贵和鉴赏家们使用玩赏,而且还被礼学家们诠释美化,成为具备政治、宗教、道德、文化、财富等内涵的特殊艺术品,这是中国工艺文化中仅有的一种现象。


7c4eadb19cddc7d45edab2037f069f1b.png


玉雕工艺是一门相对复杂的手工技艺,每一件作品特有的美感、情趣、风格、价值,不仅通过玉雕艺术品的内容和形式展现出 来,而且还通过玉石材料、工具的使用表现出来。

3c8353ce8e96ff3dd23079f3bcdb2641.png


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玉雕技艺逐渐繁荣成熟,尤其是现代工业技术为雕琢所用之后,更是使玉雕技艺大革新,一日千里。


四、最华丽的宫廷艺术——花丝镶嵌


9f8e2fc4543a2e3707822caa0a7dfdc8.png


花丝工艺又称为细金工艺,最早始于商代,西汉后期金银制的小头饰开始盛行。在明清时期,花丝工艺被誉为燕京八绝之一。花丝工艺用料珍奇、工艺繁复,一向是皇家御用之物,属于宫廷艺术,同时也是我国传统奢侈品的传统工艺之一,现已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c45f40fc642be3756f7ef3d4b46b748f.png


花丝工艺又称为细(xǐ)工艺,累丝工艺,是将金、银、铜等抽成细丝,再通过推垒、掐丝、编织等工艺进行造型。它可以被焊接在金银方片上,制成底托,将珍 珠、水晶、白玉、翡翠等珠宝,按照工匠设计的需要,以不同角度固定在金银首饰上;也可以独立造型,修饰出一个创意构图中的细节。

de56449cd97da6a01b9c310fec2dda41.png

fb42e347a74d63d7b4df50e7b538fdd9.png


花丝工艺发展到今天,只有极少一部分花丝镶嵌技师,以个人或小作坊为单位,进行花丝镶嵌饰品的加工,前景不甚乐观,而中国著名的翡翠品牌“昭仪翠屋”正在实施的针对花丝镶嵌的拯救和保护行动,又让我们的一项传统工艺得以传承而发扬光大。


五、最传统的金属雕刻艺术——錾刻


2629103557f01a14be989357473782ca.png


錾(zàn)刻这门传统工艺的历史比花丝工艺更为悠久,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时期,在金银器上錾刻纹饰的制作手法以錾刻、镂雕为主。錾刻以其独特 的艺术魅力为作品增加不少亮点。


db5ffd8811e04f97f6d15494379379f9.png


不同的錾刻技法使古今金银器上的纹样种类丰富多彩,常见有牡丹、菊花、八仙、仙女、寿星、麒麟、龙凤、飞鸟、山水等中国传统的造型。

598469114e69424f2db4016be1fb5a57.png

f184abbd2700faf9fba625d7841003fe.png


由于錾刻工艺的操作过程相对复杂并且技术难度较大,所以要求工艺师具备极高的综合素质,不但需要有绘画、雕塑的基础,同时还要掌握钳工、钣 金、铸造、焊接 等多种专业技术,对传统文化还要有一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历史上的錾刻工艺多是以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承,发展至今现在能掌握这门技艺的人越发罕有。


六、最有“活力”的手工艺——点翠


2a3222d8a32fa1b36d067876dd0648db.png


点翠作为古代首饰制作的一种工艺,历史之悠久,可以一直上溯至战国时期。点翠首先需要收集翠羽,也就是一种颜色艳丽的翠鸟的羽毛,然后才是承造翠活。

84cbf5565251fca403528d44261e9364.png


作为中国一项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由于其制作工艺复杂,成品非常难以保存以及所用的翠鸟羽毛稀有罕见,再加上环保等时代需求导致这项传统工艺几乎失传。 现代所见的点翠工艺饰品绝大多数都是清代流传下来的精品,点翠工艺的发展在清代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


7632e47f2cb13a82241fc336782146f1.png


点翠是我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完美结合,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土耳其蓝色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制成各种首饰器物。


61a10bbc80970eb5efb410b640abba66.png


据说,翠羽必须从活的翠鸟身上拔取,才可保证颜色之鲜艳华丽,翠羽根据部位和工艺的不同,可以呈现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点翠的羽毛以翠蓝色和雪青色为上品,加之鸟羽的自然纹理和幻彩光,整件作品富于变化,富丽堂皇又不失生动活泼。


8c4d8306bf3fa9019e53f554a694b346.png

2689c3bc4820c362fe337183b4465865.png


由于保护鸟类及制作工艺的残忍而在清末民初由烧蓝工艺取代,1933年,中国最后的一家点翠工场终于关闭,原因是点翠翠羽鸟毛已经绝市。点翠工艺退出了历史舞台。


七、最精细的金银刻缕工艺——金银错


193bf0a49a8de9ca7aa64ec5961cdece.png

青铜金银错 孔雀杖首


金银错工艺最早始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于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案。其表现手法为在器物表面上绘出精美图案,以图案之形錾出槽沟,将纯金或纯银拉成细丝或压成薄片嵌入图案中,而后打磨平整,抛光磨亮。


48737500d0a3bf42047a3f995ca4f6c3.png

战国 变形兽纹错金银青铜扁壶


金银错工艺是铜文化与铁文化结合的产物,因为没有坚硬的铁器是没法在铜器上精细地刻镂,伴随着青铜器辉煌时代的逝去,金银错工艺也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92ce83aa546bddb6a4fad9d28dcf7287.png

战国兽琵琶形银错几何云纹带钩


但是,当这些昔日的金银错工艺品重见天日时,整个世界都为这一精美的艺术所倾倒。如今,金银错工艺经过当代工艺美术大师们的不断努力,最终将这失传千年的工艺全面恢复。


d09071e5a6aee8a5e0737a67966d7a8c.png

和田玉金银错壶


ddd13c16062a955593ed49f0c50f19c0.png

金银错狩猎文镜


有诗词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华丽的气度来自于眼界和智慧。但在人心沉浮的年代,手与心的连接、触觉,往往才让我们在纷乱的思绪中获得沉静的感觉。而那些承载文化的、有历史有故事的物品,也让我们在金钱这个衡量价值标准中,感受到我们自己的独特和根脉。这也是为什么手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关注的因由,这些穿越时间的物品,有着千年的理由,它们是时间精挑细选的最好礼物。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意在为公众传递更多信息,服务公众,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以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最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