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流水是什么?
请你想象一下,一座巍峨的高山,有山谷。怪石嶙峋,有几条细水从山上流入山涧!有的甚至是小瀑布!在这谷底和崖下,有很多的碎石!经过长期的水流冲刷拍打,原本锋利的石沿变成了圆滑的样子。
山流水名称由采玉和琢玉艺人命名,是一个很富有诗意的名称,即指原生玉矿石经风化崩落,并经洪水冲刷搬运至河流中上游的玉石。山流水的特点是玉石的棱角稍有磨圆,地质学称为“次棱角状”,距原生矿较近,表面较光滑。山流水原料中有一部分又称为“戈壁料”,是玉石在戈壁滩上经千百万年的风吹雨打风化形成的,表面凹凸不平却油亮光润,也是很奇异又有特色的玉石原料。
山流水料一般出现在河流上游,矿床属残积、坡积、洪积型或冰川堆积型。这类玉材距原生矿近,虽受自然剥蚀及泥石流、雨水和冰川的冲蚀搬运,但自然加工的程度有限,尚未完全变成子玉,所以,新疆玉料商人平时戏称它是“籽玉的妈妈”。
第一点:外形分析。山流水料无尖锐的棱角状态,通常情况下,表面比较光滑,会带有类似沙滩般的水波纹面。它的块度稍大,常见的形状是片状。
第二点:质地分析。山流水料的质地比较细腻、紧密。
第三点:颜色分析。较白,也有其他色泽。
很多爱玉的人都知道和田玉龙喀什河产籽料,以其温润细腻,密高色白,各种卵形的型态价值不菲而著名,各种矿物质元素将深埋河床的玉石,浸染上万年更甚数万年之久,使之穿上了各种色泽的衣服,让原本美丽的石头更加魅力无限,精美绝伦的大自馈赠,倾国倾城,无以复加。
玉龙喀什河从和布公路零公里起算(和田至布雅公路)全长300多公里处,有一个民族村庄,也是我国新疆最南端的一个小村庄,叫哈郎圭塔格,汉译为黑山,即我们常说的黑山村。汗尼拉可河在此与玉龙喀什河相会,而玉龙喀什河从此再往上就是无玉可产,而玉河下游的玉石真正的来源,来自这条叫汗尼拉可河的河流。
在两河相交之处,玉河往上无玉,而盛产黄金,汗河往上,无金可寻,却盛产玉石,神奇的大自然,铸造了玉龙喀什河,流金淌玉的生命之河,为之呕歌,感叹不已。
从黑山村沿汗尼拉可河上行,崇山峻岭多险滩,小路崎岖多深渊。从前都靠毛驴驼人驼物,行走其间,险象环生,而今人们借助现代工具,硬生生在悬涯峭壁上开辟一条能行驶摩托或拖拉之类的交通工具的道路。行至河源穷尽,海报6000米左右的高原雪域,汹涌的汗河却变的温顺无比,千里冰雪覆盖了整个四野。和田玉石的矿脉隐藏其间,无踪可寻。
山流水,这个名字其实极富诗意,谁也不曾想到它是用来形容一块和田玉的,更不会想到,“山流水”一名,其实正是出自于一个名叫“流水村”的古老村落。
流水村,盛产和田玉山流水的村子,隶属于田县阿羌乡,背靠昆仑山,是所有当地采玉人从玉矿下来的唯一“出山口”,当然也是最好走的出山口,过去这里村民不超过100户,不到300人,村民们主要靠放牧与挖玉为生,世世代代,遗世独立,仿若桃源。
据说,流水村因河流上游所产半山料半籽料的次棱角状的“山流水”(一般而言,山流水料块头体积大于籽料,而品质高于山料玉石)而得名。又说历代输送到中原及皇城的和田玉山流水料都取自流水村。明以后至清末民初,和田玉渐次从皇室降至民间,京津玉石行业流行用“山流水”作“玉等子”,于是成为玉石商贾集中买入的玉料,以致流水村“山流水”几乎不见踪影。
湍急奔涌的河水,裹挟着崩落的山石飞流而下。因地质状况滚落入河流的和田山料,从源头开始水磨石撞,在河流至流水村的大拐弯处搁浅,枯水期露出水面,便是“山流水”了。
文章来源:翡翠玉石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